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灰溜溜返乡,不想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但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一次次与逝者遗体亲密接触中,也让大悟放下了忌惮。然而自己叛离家庭的父亲忽然离世,在为父亲做入殓过程中,让大悟对父亲的憎恨慢慢化解,他也做好了对死亡的告别。
《入殓师》中国版电影海报
以上是《入殓师》的剧情梗概。
距离首次在日本上映已过去13年之久,那么这部的电影到底是讲了什么样的一个人生哲理,让人们时隔13年之后,还有急切观看的欲望呢?
首先《入殓师》可谓是一部艺术水准和票房双高的电影,在日本影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是第33届报知映画赏 (2008):最佳影片,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9):最佳外语片。
《入殓师》获8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9)
其次影片所传达的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触动了很多观众内心。另外该片男主角和叛离家庭的父亲之间的和解,非常的令人动容。
男主角在前辈带领下为逝者化妆
影片也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电影,教会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要有一颗坦然面对的内心,要学会和环境和解,和自己和解,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事业不顺的男主经常独自发呆
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出发点。
这部电影和导演泷田洋二郎所预想的高超水准相比,可以说没有惊喜,但也没什么缺憾。全片浑圆工整,起落有致,忠实讲述了一个冷清行业和一名不断成长的入殓师。死亡给有些人带来深刻触动的同时,又有坦然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轻松,令人笑中带泪。
该片导演:泷田洋二郎
入殓师,可以理解为殡仪工作者。日本的入殓师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用酒精替遗体清洁、更衣、化妆、纳棺等。普通人对入殓师有着莫名的厌恶和秽忌,从笼统的“不干净”到内心的排斥与恐惧,其真实原因还是害怕死亡本身。
一:死,不是生的对立面 而是与生的和解
《入殓师》里的大悟就有这些无奈遭遇,一开始自觉低贱遮遮掩掩,第一次工作当场呕吐,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他在种种不可能的情况中坚持了下来,借入殓之事消除了多年心结。
在入殓师的精心处理下,遗体变得祥和自然,目睹最后容颜时亲人更能忆及美好,思念之情倍加。入殓师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冰冷工作,入殓师与遗体之间建立了艺术处理的关系。
剧中关于生与死的讨论
《入殓师》设置大悟自幼练习大提琴,安排他在蓝天雪山下独奏,即是常见的主题升华,同时还对应大悟的“入殓艺术”,煽情之余进一步表现了入殓的正式与庄严。十年前那一幕一幕,就如同烙入钢铁的字,伴随着灼热和刺痛,刻骨铭心地在脑海中苏醒。
她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日,是她七岁的生辰。因为她生性淡薄,是以父皇母后为她在后花园摆了一个小小宴席,并未请别的什么人,只有他们一家三口。不,是四口,母后的腹中,还有一个孩儿,一个她永远也不知道是弟弟还是妹妹的孩儿。
她记得,那些饭菜都是父皇和母后亲自下厨做出来的,但是,她没来得及尝上一口。
她穿了一席自己最心爱的白裳,梳了一个最别致清新的新月发髻,在父皇母后面前撒娇良久,然后,便抱着自己最心爱的瑶琴,端坐在亭子里抚琴。
天上微云舒卷,园中花开馥郁,清澈的琴音在空气里淡淡流淌,那时的她,是幸福的。
可是,她不知,幸福竟是那样的短暂。
那一曲还没有奏完,她便看到了慌乱奔进来的衣衫凌乱的宫女们,她们哭泣着在喊叫,在说着什么:乱了,乱了,东方旭日来了,快躲躲。
那时,她并不懂宫女们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母后的脸却在一瞬间变得惨淡起来,她拖着沉重的身子向她奔了过来,将她一把拽了起来。
她一呆,手中的瑶琴“哐当”摔在了地上,母后焦急地在她耳边说:“快逃,母后的宫中有密道,在床后!”
母后的话还没说完,她便听到了厮杀声,哭泣声,疾呼声,奔跑声,那种不和谐的声音,将美好的一个午后彻底破坏了。
她心中忽然涌上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
“来不及了,向花丛里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出来!躲到了天黑,就从花园里后门逃出宫去。”父皇奔了过来,一把将她扯到了花丛中,然后牵着母后的手,一起将那些冲进来的兵士引了开去。
她在花丛中,看到那些兵拿着刀剑向父皇和母后追去的兵将,那时,她不懂,为何,他们要追父皇和母后,他
大提琴烘托出影片气氛
当亲人看到逝者化好妆容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逝者涂着她平日里喜欢的口红,穿着生前喜欢的衣服,仿佛她只是睡着了。
为死者精心地化妆,代入了入殓师的真心,家属切实地感受到了情。
让死去的女子更美丽,让逝去的男孩做了自己更想做的自己。
片中孙女说,奶奶死后要穿心爱的长筒袜
年轻时叛离家庭的父亲过世,大悟亲手为他入殓,曾经的一幕幕画面在大悟脑海播放,父亲对他疼爱的方式,就是每年都会送他一颗不一样的小石头。
忽然有天父亲背叛了母亲,逃离了‬家庭,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和大悟母子联系。大悟对父亲的“憎恨”,一直在心里不能释怀。
大悟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和他之间的约定
忽然有天大悟接到电话,对方让他前往某处公寓,帮一位过世的老人做入殓。当大悟看到这位老人时,他发现原来正是自己几十年一直未能谋面的亲生父亲。
大悟亲手为父亲化妆
在大悟给父亲精心做入殓过程中,父亲的容貌在大悟脑海中渐渐清晰。那个曾经疼爱他的父亲,笑容微暖,为人谦和。
父亲的容貌在大悟脑海逐渐清晰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清贫的父亲,偌大的几个收纳箱子里面,几乎没有什么‬贵重物品。大悟发现有一个箱子里面,装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原来父亲对他的疼爱和承诺,未来没有改变。一瞬间,大悟才懂得了父亲的内心。
父亲去世时手里还攥着要送大悟的石头
父亲的亲情——成年人的复杂与脆弱片尾石头信的滑落,也道出父亲对大悟的惦念。
妻子给的爱情——调和了大悟忐忑不安的人生。
妻子的爱情给了大悟很多慰藉
二:人生不如意 需坦然面对
日本人的生死观里,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影片常在情节转折点安排与生死有关的动物:大悟失业,夫妻二人放生章鱼决定回老家;初次受挫时,他见到水中漂走的鱼尸。
此外几次出现天鹅,高贵纯洁之外更是对生的渴望象征。不应忽视的还有吃河豚鱼白时的赞叹,圣诞夜吃鸡肉的镜头更是强调,只有摆脱死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
《入殓师》散发着亲切的人情味,影片侧重于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能获取本土中老年观众的好感很好解释。那影片为何会受到奥斯卡青睐?若说《入殓师》有新奇成分,依然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美学,如入殓过程。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大提琴等内容更不会产生隔阂障碍。关键一点,在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入殓师》与宗教的牵连则几近于无(社长有一句与此对应的话,称不信三大教),这显然提供了另类的东方视角。
有日本评论进一步指出:自“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到金融危机,美国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持续受到了冲击。《入殓师》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这部电影凝聚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创作者,久石让先生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无与伦比的音乐。男主人本木雅弘更是为了这个特别的角色花了很长时间去观察和学习,甚至每天在拍摄后练习大提琴。《入殓师》这部作品让各方面的才华在其中碰撞,并产生了最大的化学反应。
配乐大师 久石让
圣诞节三个人一起豪吃,之后是婉转的琴声,真的好美啊,美好得让人不想时间继续。
至于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相信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
正如《天堂电影院》说,人生比电影难多了,但还好有电影自我和解。作为观众的你,是否已和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很多时候,我们面对职场、面对感情、面对亲情,只要能坦然面对诸多不如意,做到从容不迫应对,就是一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