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2|回复: 0
收起左侧

常州几代人,回忆“那些年的高考”~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141

帖子

424

积分

积分
424
夜色很美 发表于 2019-6-10 1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州几代人,回忆“那些年的高考”~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
常州几代人,回忆“那些年的高考”~
80后女孩宋春红(左)为了备战高考,把发型改为短发。
常州几代人,回忆“那些年的高考”~
葛维克(第一排右1)参加完高考后,和友人合影留念。又到一年高考时。新中国成立70年,高考也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尤其是1977年那个冬天,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如今,高考陪伴我们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它承载着几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高考时间,它再次勾起几代人的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大学讲家庭出身,出身不好会被限制报考大学
“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和我们那时候的高考还真不一样。”今年75岁的沙春元是老大学生,他在1962年参加高考,并考取了全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
沙春元毕业于常州三中,他记忆中,当时高考的时间是7月份。“具体时间想不起来了,但好像比后来恢复高考后的日期晚一些。”
他说,当时常州三中有甲乙丙三个班,分文理科,他学的是理科。虽然考试科目和现在差不多,但外语类有很大不同。“我所在的班级学习的是英语,另外两个班学习的是俄语。所以,高考时,有的考英语,有的考俄语。”
那时候的考生尽管也非常紧张,但和现在相比,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学校没有晚自习,学生都是回家复习。”
沙春元说,那个年代高考的最大特征之一是讲“出身”。“出身不好的人不仅会被限制报考大学,还会被限制专业。”沙春元的父亲是小商贩,因此他算是出身不太好的一类。所以,考上清华大学填写专业时,他听从老师的指点,没有报考心仪的化工或无线电等当时的高精尖专业,只好填报了土木工程系。
据沙春元回忆,他们高中班的高考录取率还是挺高的,有一半左右的同学考上了大学。“有清华的、南京大学的、北师大等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考生们满城找复习资料,蹭知名老师的课
40年前的夏天,19岁的葛维克作为应届生走进高考考场。当时,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渴望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命运。
“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读书的年纪遇到‘文革’,功课基础不是特别好,备战高考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葛维克回忆,当年高考没有教材,之前的课本又不符合高考要求,他和同学满常州找最新的讲义和试卷。
“不仅缺课本,还缺好的老师。”他回忆,当时,因为不少老师都在“文革”期间下放到农村,他所在中学的老师都很年轻。“有些知识,老师也不懂。于是,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那时候,为了备考,常州各大中学都会邀请老师举办讲座。于是,葛维克和其他同学就经常到一些知名老师的课堂上去“蹭课”。
“省常中、一中、二中我都去过,记忆最深的有二中的丁君保等几位老师。这些老师,对我们一视同仁,有问必答。而且,我还到丁老师家里咨询过问题。如果没有这些老师的讲座,我的成绩不会提高那么快。”
那年高考,葛维克一共考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六门学科,但英语不计入成绩。他发挥出色,考了379分,全校第三名,而当年的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是360分。他说,当时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担心分配时回不到江苏,所以,他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努力拼搏成考生日常
1987年夏天,17岁的戴峰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考——高考。他是在常州一中读的初中和高中,当时备战高考很紧张,尤其是他们那一届,从初三就开始了。
“之前,有一届考生考得不是太理想,所以我和同学在初三那年的暑假就被召集到学校,开始为三年后的高考努力备战了。”
他的记忆中,努力拼搏成为当时最深的记忆。“考上就是‘天之骄子’,就可以成为亲戚朋友们的骄傲。”所以,整个高中期间,他都是在不停的刷题中度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恰逢金庸、梁羽生、琼瑶等人的作品风靡大陆,但他们也只能强忍诱惑,把精力和心思用在考试上。
“我记得有同学面对一堆卷子蹙眉顿足时,老师就会拿其他学校做类比:‘你们要不要去前黄高中参观下,看看他们的试卷堆有多高?’”
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高考的袁伟栋对当时打鸡血般的备考记忆犹新。当时,在省常中读书的他,高考前几个月突患严重的肺炎,不得不回家休养。即使在家里,他也没有放弃复习,并自学完成了一部分的微积分初步。凭借肯吃苦、肯学习的精神,他在考试中发挥出色,最终考上了南京工学院。“不少网友把我们1984年高考那一年的数学考试称为史上难度最大。满分120分,据说全国平均分只有二三十分。”而袁伟栋考了100分。
1990年,李杨参加了高考。她介绍,“当时,在正式高考前,还要先参加5月份的预考,相当于正式高考前的资格赛。只有通过预考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她回忆,当时预考分数公布后,一个班近60个学生刷掉了一大半,只剩下了12人获得了参加7月份正式高考的资格,再回学校备战高考时,曾经显得拥挤的教室,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当时大学还没有扩招,高考的录取率很低,她被一所省属高校录取,那个专业就只给了常州地区一个计划招生名额。
袁伟栋、戴峰、李杨等人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考生的高考用的是全国卷,招生政策曾实行分数公布前,得先把志愿表填了。“那种情况下,高考的报考风险比现在大,一旦填报的志愿与分数之间相差较大,就有可能这几年的辛苦付诸东流。”李杨说。
进入新千年,高考扩招,高考在很多人眼中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
2003年夏天,80后女生宋春红参加了高考。扩招、“3+大综合”、“非典”、考试提前,成为她对当年考试的最深记忆。
“扩招在我们高考前几年就实行了,看起来高考会轻松,但想考上好大学,仍不容易。”升入高三,她把玩的都收起来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做题。
那一年是第一次提前到6月高考,宋春红说,考场外面树荫下的风吹过来很凉爽,数学卷子一发下来,都觉得凉凉的。
“我们那一年的数学题很难。因为数学太难,那一年的省控线直接降低了70分。”宋春红数学考了88分,总分521分,去了南京师范大学。
十多年过去了,宋春红发现当年一起参加高考的人有的到美国做了博导,有的创业,有的干自由职业……“高考也不是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只是多一种选择。”
晨晨是2008年参加高考的,他正好赶上了实施“小高考”。为了备战高考,他高二寒假提前半个月回到学校参加小高考复习。“我是理化班的,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这四门‘副课’被正式提上了复习的日程,从以前的占用“副课”时间补习语数外,转变为全天复习‘副课’的模式。”
90后凌木子是在2014年参加高考的,记忆中,她的高考除了紧张,还有有趣。“考试前很有意思,我记得我们宿管阿姨还为我们举行了‘祝福仪式’。”
她说,那一年最大感受就是语文考试的改革。“原先开头的语言文字运用变成了5道选择题,而且,我还记得那道画着鱼骨的漫画题。”
现在,她还经常想起当年教室里,那一块写着每个人高考目标的白板。“高考是追梦的过程,可能高考成绩未必如意。但我觉得,我最享受的还是那个追梦的过程。”凌木子说,现在同学们都走上了各自的岗位,再谈起高考,他们都认为高考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